查看原文
其他

二元论的确定性崩塌,和数字文明的三个关键词 | 吴声深度

吴声 吴声造物
2024-08-23

只有这样一种流动性的Context,才能去定义技术、商业和新消费文化的溶解和融合,而不是冒昧、轻率地总结一个词,然后以此寻求一种安慰。因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,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

·演讲 | 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吴声


我3月份去参加了SXSW(即「西南偏南」,美国奥斯汀1987年开始举办的音乐节,后演变为「创新思想者大会」),在那边跟许多人进行了沟通。


譬如我们都知道,在注册Facebook的时候,要选择性别。硅谷把Facebook的「56个非传统性别」看作是噱头,但在「西南偏南」,很多学者就提出要正视性别的流动性。正如段永朝(财讯传媒首席战略官)老师提到,「我们现在理解的二元论的确定性已经崩塌」。


今天,我们站在未来看当下,也在当下总结过去的沉重肉身。

 


01

确定性不再


吴声在「腾云下午茶」现场分享。图/活动主办方

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,有媒体问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,怎么看待未来?但是他们没法看,因为他们只能以确定的思维和认知去描述确定性的结论。
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其实如今我们依然只是借助数字、文明、技术这些词来表达我们可能挣脱的思考。


尼尔·弗格森有一本书叫《文明》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,虽然这是一本由细节组成的、饶有趣味的历史著作,但作者提出了关于文明的「六个关键词」的思考——在这些关键词里面,很多人为「新教伦理」这个词而感慨,说我们可能会迎来中国时代,会不会有东方的智慧而不只是有西方的智慧?书里提到了财产权、竞争、科学,也涉及了医学,还谈到了我们对文明的疆域和边界是怎么构成的理解。


因此,联系到性别流动性的变化,我们可以思考:什么时候人类学的议题大规模地进入AI产业?什么时候我们谈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数字文明?


它需要新的游戏规则、新的审美去重新定义。



02

消费场景与数字审美


现在在消费场景里已经出现了一种非常普及的变化,譬如「数字审美」。


我们今天看空间,说它是静止的,说它是单一的,具像的,不流动的。不具备数字化应有的流动性,也即我们的审美正在被更为颗粒度的体验重新定义。


那么定义的能力是怎么来的呢?不用赋能这个词,我们称之为叫「数字使能」。个体的数字化和更加精准的数字化表达,正表现为我们新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型。


今天讲一个人的人品好,是因为他在微信里能做到秒回,这其实就是由微信定义的认知体系。整体的认知关系是新的社交逻辑、分享逻辑,我们称之为独特的「数字化审美逻辑」。


所以数字化审美所定义的一种参与式情境的设计、环境的设计、场景的设计和氛围的设计,正在主导我们新的商业模式。


为什么叫网红?为什么要打卡?为什么种草、拔草?有人说,这说明消费者不理性。


拍照——不要认为是小事情,Airbnb某种意义上就是典型的「拍照公司」Airbnb之前步履维艰,甚至濒临倒闭,但是在添加了PS、修图、拍照、上传、分享等一系列功能后,就不一样了。


谁愿意共享丑的东西?谁又愿意分享不为主流审美所接纳的东西?



03

三个词定义数字文明

 

我们再来看刚才提到的弗格森关于文明的「六个关键词」,我有意忽略了一个关键词,「消费」。


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本身、功能本身,产品和商品本身,它也是精神、体验和娱乐。什么叫重塑性别,什么叫性别流动性,什么是跨越性别和超越性别?因为性别本身被重新定义,它更加真实,更加能够代表自我认知和身份确认。


我现在看到非常多的著作,都在试图重新定义数字文明。譬如赫拉利说没有宗教,如果有宗教就叫「数据教」。又譬如舍恩伯格新书《数据资本论》里的「数据资本主义」,涂子沛老师的新书《数文明》。


我们发现,这些原本形成的概念前面都加了一个「数据」,这就是数据宗教、数据资本、数据文明,这就是「数据Power」。


「腾云下午茶」活动现场。图/活动主办方


我的「三个关键词」就特别细化,第一个词是「场景颗粒度」。这种数据能够定义场景的颗粒度,你的一念间能够被准确捕捉。RFID、WIFI探针、人脸识别,我们称之为数字化门店的智慧零售解决方案,都在告诉你此人就是想买此物,并给用户推送相关信息。


第二个词是「算法」。算法可以迭代、不断优化建模,形成反馈。我们无法确定得到的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,但是可以理解,算法到底是偏向基础设施能力的管道,还是本身融合了数据、传感器和场景所形成的底层要素。


第三个词是「价值观」。但这是一个非常虚无缥渺的词,甚至我们要质疑它的存在——所谓的价值观,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自我确认?


然而这些能够增进我们社会观念的微小的进步,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引擎和推动力,每一次价值观的进步都解决了一个非常具体的「小小的麻烦」、「小小的认知困惑」。它可能带来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,甚至是非常卓越的社会生态的变化。

 


04

如何定义未来


孙正义为什么力排众议下注WeWork?有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值得重视——大量不动产的闲置不仅仅是一种浪费,作为商业模式来讲,十万亿美金乃至于百万亿美金的市场,如果通过社群的力量、共享的模式、数字化的能力和新的使用及分享的方法去重新定义,那么WeWork就撬动了这个市场。所以现在400多亿美金的估值肯定是低估了。


虽然软银的所有人都反对孙正义的决策,但是我们看到:旧有的那些事物,一切坚固的东西的确都在烟消云散,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曾经坚信不疑的所有东西。


我们用「小灵通时代」来表达当下对数字文明的认知,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。我们不得不用耳熟能详的认知,来表达一个旧秩序已破坏、新秩序尚未形成的迷惘。最终这个迷惘就像我们看到的《爱,死亡和机器人》(Love, Death & Robots )第三集,你会发现每一次镜像,最终带来的都是更加深刻的流动性。


是文明未有穷期,还是数字周而复始?一种数据的崇拜,只能代表自我是唯一的可能性,或者连这样的一种可能性,我们可能都需要去重新审视它。


从这个角度看腾讯的「连接」,到底意味着什么?腾讯所推崇的这种「连接」,并不是「消费互联网」,也不是「产业互联网」,我把它定义为「场景互联网」。


只有这样一种流动性的Context,才能去定义技术、商业和新消费文化的溶解和融合,而不是冒昧、轻率地总结一个词,然后以此寻求一种安慰。因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,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 

注:本文整理自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近期在「腾云下午茶」的演讲,略经编辑。

吴声:协作效率与泛娱乐产业的六个支点

吴声:场景时代智慧商业的六个趋势

吴声:如何理解西南偏南


©️全文未注来源图片来自pexels.com,授权基于CC0协议。

你也在看▽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吴声造物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